首页    学术研究    晋国博物馆陈展艺术赏析

晋国博物馆陈展艺术赏析

穿时越空  对话天地   形真意美  风格独现

                      —— 晋国博物馆陈展艺术赏析

侯俊杰  陈晶敏 

晋国博物馆共设三个展览:晋国历史文化展、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史展、晋侯墓地遗址展。这三个展览,以历史和遗址的真实为基础,以晋国600多年历史和晋侯墓地50多年考古历程为主线,在8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运用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陈展手法,纵横交错,虚实相间,穿越时空,对话天地,以物说史,以史带人,以人说事。既逼真形象,又栩栩如生;既新人耳目,又真实亲切;既内容丰富,又韵味十足。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形真意美、亲临其境的参观意境;打造了一个形真意美、风格独特、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忘的展览。

晋国,从公元前1039年叔虞封唐到公元前376年的三家分晋,历时600余年,距今3000多年。其都城也从最初的唐地,到翼城,到曲沃,到侯马,历经多次迁都。期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时强时弱,时分时合,从百里小邦到雄霸天下,历经了多少变化,移动了多少时空。晋国人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改革发展,争强图霸,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有的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格局,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晋国历史文化展厅以“华夏故国三千载,风云春秋六百年”为题目,将这段历史分为桐叶封唐、曲沃代翼、文公称霸、迁都新田、三家分晋等晋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以精选出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物为主体,以历史故事和考古现场的实景图片为背景,将展出内容融合在一起。在展厅布局上,展柜形状各异,高低错置,以参观线路为引导,以时间前后为顺序,分割摆放;展厅里,以吊柱和立柱贯通天地、以镜像和玻璃扩展空间、以纱幕和垂帘分隔单元、以强弱变化的灯光作调剂,营造出一种有隔有通,有虚有实,遮而不挡,通达顺畅的参观气氛。整个展厅,看起来既庄重恢宏如殿堂,又曲径通幽如探秘;既虚幻空灵,神秘莫测,又雄浑厚重,古朴大气。

晋侯墓地所在的曲村——天马遗址,位于曲沃盆地北侧。这里,北有桥山,南有滏河,西看吕梁,东望太行,表里山河,一片沃野。其地势,由北向南,呈缓坡平原,其地貌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在这片沃野下面,埋藏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文化到两周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大量的古文化遗址,是考古工作者的一片乐土。从1962年开始,到2002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大规模的发掘,基本弄清了各个时期的文化面貌,取得了一个个重要的考古成果。特别是以晋侯墓地为代表的考古成果,揭开了尘封千年的古晋国的神秘面纱。在1992年和199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2001年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曲村——天马遗址发掘纪实展,展厅是一条长长的展廊,展览以考古实践中常见的探方为引导,在展廊上方,用灯光铺射出蓝天白云,一侧用田野实景照片制作成长长的玻璃幕墙,村庄农舍,阡陌交通,绿油油的庄稼,平展展的农田,加上用剪影造型点缀的一件件考古工具,打造出一片考古发掘的实地场景。置身其中,仿佛就置身在广阔的田野之中,置身在考古发掘现场。另一侧以晋侯墓地历次发掘的现场图片、考古人员的合影老照片、考古人的工作生活场景、出土文物照片和多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按照考古工作发生的时间顺序,记述了考古工作进行的一个个事实,回顾了邹衡、李伯谦等三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博览地书的艰难考古历程。这个展览的设置,是遗址博物馆陈展的创新,构思新颖,设计风格既真实又形象,看后使观众既感到亲切,又引起思考;既给观众讲述了考古成果来之不易,充满艰辛和曲折,又给观众普及和宣传了考古知识。

晋侯墓地的发掘,从1992至2001年初,共进行了7次,发掘出晋侯及夫人墓九组十九座,陪葬墓、祭祀坑各数十座,车马坑10座。根据对发掘遗址的研究排序,确定其为从晋国第一代国君晋侯燮父至第九代晋文侯共九位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这是迄今为止西周考古最重大的发现,它不仅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关于晋国世系记载的正确,复原了西周晋国历史,还为西周考古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分期标尺。作为以展示晋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将这些考古成果展示出来,讲述晋国王侯的故事,不仅为广大观众研究晋文化早期面貌、追寻晋文化根源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史料,也将考古成果回报给了社会。

为此,晋国博物馆在最初设计时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将一部分已经发掘回填的遗址在室外进行展示,按原发掘时的大小尺寸在绿化草坪上做出标识和简单介绍,展示给观众。二是复原展示其中的四组九座墓葬和三座车马坑遗迹。我们对墓圹、墓室进行加固并按照发掘报告对场景复原、复制,原滋原味地展示给观众。为了让这些遗址能够真实、形象地展示西周时期晋国丧葬文化的礼制、礼仪,给观众制造一种一景一式,步行景移,既不会引起感官疲劳,又可以不断刺激感官兴奋的参观效果,晋侯墓地遗址展厅采用一处墓葬一种展示方式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墓葬进行了谨慎的二次发掘,对回填后已经损毁的墓圹进行修复、复原、加固,对墓室按照发掘出土时的不同层面、棺椁结构和随葬品摆放位置进行复原。特别是对其中的几座积石积炭墓(这是晋侯墓地的一大特点,也是展示的一大亮点),在二次发掘时就将其中的石块和木炭进行了认真的保存,在复原时再按照当时的出土位置一一摆放进去。为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墓室内棺椁结构和随葬品的关系,展览采用了平面、横剖面、纵剖面、全景或半景等不同方法进行复原;对九座墓中唯一的一座“中”字形墓(其它八座均为“甲”字形墓),还专门在墓室上方制作了一条贯通墓道的架空玻璃栈道,使观众可以穿过墓道,居高临下,近距离看到墓室内的全部情况。遗址展厅内有三个车马坑遗址,已经发掘的一号车马坑,共有48辆车、105匹马,是目前西周时期已发掘车马坑中随葬车、马数量最多的车马坑,学术价值极高。一号车马坑在施工初期,就采取了十分安全的保护措施,确保基建工程结束时,车马坑毫发未损。布展时,又邀请专业团队对车体、马骨进行了修复加固,使车马坑遗址按照发掘时的原貌呈现给观众。另外两座车马坑,由于还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就按照探测图纸,在原址复制了两组车马进行展示,也让观众了解到当时随葬车马的本来面貌。

对于墓葬类遗址博物馆,遗址展厅营造什么样的参观气氛至关重要。笔者曾经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例:有一个旅游团,当导游介绍要他们看一个古墓葬遗址博物馆时,他们就凭印象说,墓葬博物馆,阴气、鬼气太重,不看。尽管这是个例,但也提醒我们,对墓葬类遗址博物馆,要注意减少展厅内的阴沉、肃穆、令人感到瘆寒、气闷、压抑的现场感觉,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舒适、休闲的气氛来。晋国博物馆的墓葬遗址展厅,除了保持遗址本身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外,对展厅的环境,采取了多种手段,弱化和消解墓葬遗址带给观众的寒瘆气氛:地面铺设了以暖红色为主调的实木地板,墙面喷涂材料也采用暖色调,特别是有关与晋国文化有关的相关知识介绍的版面,其版面的形制不采用传统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形式,在保证上下展线基本整齐的前提下,采用了各种不规则的版面造型,加上各种图版、文字、照片、图表的灵活排列,使整个展厅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既庄重、严肃,又舒适、轻松;既大方、古朴,又活泼、灵动;既真实可信,又亲切宜人,充分满足了当代观众渴望在休闲、舒适环境中参观并接受教育的感官需求。